“AIP”高一年级外出学习视频实记
2019/1/24
AIP外出学习
我们都说科技改变生活
其实科技也可以产生艺术
11月23日北京AIP国际艺术高中的学生们
就来到了“中国科学技术馆”
找寻“通感”的意义
“通感”名词讲解:
“通感”:不同的东西给予你同样的感受,注重的是发展过程,感受不同素材带给你同样的感觉。
在日常经验里,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、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、耳、舌、鼻、身各个功能的领域,可以不分界线,在艺术领域里我们可以将这些感受进行整理,并通过多维度的结合来创作作品,从而拓展自己的创意思维等。
例古诗文:
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尔乃听声类形,状似流水,又像飞鸿。”
“听声类形”也是通感,又如嵇康《琴赋》:“状若崇山,又像流波,浩兮汤汤,郁兮峨峨。”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,有时如水声汤汤。如山是听声类形,如水声是听声类声。
![]() | ![]() |
在科技馆中,会有不同的材料来展示不同的技术手法,而这些材料恰恰可以让同学们产生“通感”感受。
![]() | ![]() |
例如左侧的圆状物,可以体会到例如脂肪的堆积,当然也有的同学会产生它和眼球是一样的“通感”想法。
而右侧植物的叶子,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“通感”感受,在这个过程中,也会逐步让学生养成用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的好习惯。
![]() |
|
![]() | ![]() |
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,它也成为了创作思维中一种重要的一部分。
![]() | ![]() |
文学中可用“声音”“味觉”等等来表现“通感”
而在艺术中我们可以从科技中提取
搜集元素,最终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“通感”
![]() | ![]() |
知道了“通感”的基本概念,那深层次的接触“通感”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呢?
![]() | ![]() |
通感转化:结合着“人体”写生的感受,AIP的学生们也在“中国科技馆”当中去搜集可以与“人体"发生“通感”的事物,在科技馆当中搜集到的一手材料,并结合着在网上搜寻到相关信息而产生的二手材料,回到学校课堂后进行“通感转化”,最终将自己的思路过程展现在纸章上。
![]() | ![]() |
在此期间,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路过程,以及学生以“人体”为出发点,所展开的联想。
学习"通感"的意义:
从生活中联系课堂
发现生活中重叠的感受
寻找生活中每一处细微的变化
从搜集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创意角度
希望学生们可以从此次外出学习活动中
开发出更多的思维模式
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
养成观察事物的优秀习惯
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
AIP提供的是一个自由的,良性发展的学习平台
强调保留学生的个性魅力
寄期望于培养出不囿于固式
善于表达自我的国际艺术人才
AIP国际艺术高中期待您的关注!